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畜牧科技畜牧科技

疫病概述续


海城市畜牧技术服务网http://www.hcxmjsw.com/发布时间:2017-07-11 15:34:28

 仔猪黄白痢

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俗称大肠杆菌,由德国科学家Escherich1885年首次从婴儿粪便中分离。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多种动物不同疾病或病型的统称,各种动物大肠杆菌病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多发生于幼龄动物。按照大肠杆菌致病力的大小将其分为致病性菌株、条件致病性菌株和非致病性菌株三大类。

1.病原

1.1分类地位  大肠杆菌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的成员。大肠杆菌可分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Vero细胞毒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败血性大肠杆菌及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肠集聚性大肠杆菌、吸脱型大肠杆菌等。不同类大肠杆菌又分成很多亚型,每种亚型所含毒力因子不同,产生的毒性强度及作用机理也会不同;

1.2形态学及基本特征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中等大小的杆菌,无明显的荚膜,不形成芽孢,有鞭毛,能运动,但也有无鞭毛、不运动的变异株;

1.3培养特性  大肠杆菌为兼性厌氧,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为光滑型、低凸起、湿润、灰白色、表面有光泽、边缘整齐,亦可为粗糙型菌落或中间型菌落,有的为粘液型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和远藤琼脂上可形成红色的菌落,有的菌株在血液琼脂平板上产生溶血作用。在伊红美蓝琼脂(EMB)上则形成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尽管大部分菌株分解乳糖并于2448h之内产酸产气,但也有些菌株需长时间培养后才出现这种情况,还有个别菌株不分解乳糖。大肠杆菌在月桂基硫酸盐胰蛋白胨肉汤(LST)中分解乳糖产生气体。大肠杆菌生长温度为1545℃,最适生长温度为37℃;

1.4理化特性  大肠杆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强,5560min6015min一般不能杀死所有的菌体,但6030min则能将其全部杀死。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能存活近1个月,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中生存时间更长,自然界水中的该菌能存活数周至数月。对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如5%10%的漂白粉、3%来苏尔、5%石炭酸等常规浓度在短时间内即可将其杀灭;对氯很敏感,对强酸、强碱较敏感,其耐受pH范围一般在4.39.5。本菌的培养物在室温下可存活数周,密闭室温下保存于黑暗处至少可存活1年,菌种培养物加10%甘油在-80℃下可保存几年,冻干后置于-20℃能存活10年。

2.临床症状

2.1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常发于生后1周内以内,以13日龄者居多。本病潜伏期短,生后12h以内即可发病,长的也仅13天,日龄更长者少见。一窝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短期内突然有12头表现全身衰弱,迅速死亡,以后其他仔猪相继发病,排出黄色浆状稀粪,内含凝乳小片,很快消瘦、昏迷死亡。仔猪发生黄痢时,常波及窝仔猪的90%以上,病死率很高,有的达100%

2.2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多发于生后1030d,以1020日龄居多。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状、糊状粪便,味腥臭,性黏腻。腹泻次数不等。病程23d,长的1周左右,能自行康复,死亡的很少。发生白痢时,一窝仔猪发病率可达30%80%

3.剖检变化

3.1仔猪黄痢  剖检尸体可见脱水严重,皮下常有水肿,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小点出血,肝、肾有凝固性小坏死灶。

3.2仔猪白痢  剖检尸体外表苍白、消瘦、肠粘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4.防控措施

4.1监测  定期对饲料、饮用水、食品进行病原菌监测。

4.2预防  控制本病重在预防。要加强怀孕母猪产前产后的饲养和护理,仔猪应及时吮吸初乳,饲料配比适当,勿使饥饿或过饱,断乳期间饲料不要突然改变,增加营养提高仔猪抗病力;搞好笼舍、饲料、饮水及饲具卫生,避免引起本病发生的一切应激因子,定期消毒。一般认为菌苗预防是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可结合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选择合适的疫苗,定期进行菌苗预防接种。

4.3疫情处理  本病要早诊断、早治疗。仔猪发病后,应及时隔离患病动物,对圈舍、器具进行彻底消毒,并结合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配合治疗。对腹泻严重的动物,还应进行强心、补液、预防酸中毒等措施。禁止饲喂被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饲料和饮水。

5.常用检测方法

大肠杆菌病通常根据其流行特点和临床症状结合剖检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可取新鲜的粪便、肠内容物、病变组织或心血、脑、骨髓等进行本菌的分离培养、细菌学鉴定;然后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型进行鉴定和/或致病力试验,即可确诊。

猪痢疾

1.病原

猪痢疾蛇形螺旋体是本病的病原。呈细长微带螺旋状,两端尖细,暗视野显微镜下呈蛇样运动。属厌氧菌,培养条件要求较高,最适培养温度为3742℃,培养基是酪蛋白胰酶消化大豆琼脂和肉汤。在含有马、牛、绵羊及兔等血液培养基上产生明显的ß溶血。本菌抵抗力不强。阳光照射、加热和一般消毒药均可将其杀死。但在粪便中5℃存活61天,25℃存活7天,在土壤中4℃存活18天。

2.流行病学

猪痢疾在自然流行中只发生于猪。各种年龄、品种、性别的猪皆可发病,但幼猪(1.54 月龄)最多见,而哺乳仔猪、成年猪发病较少。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各种应激因素、阴雨潮湿、气候多变,均可促进本病发生。无季节性,常呈缓慢传播,且流行持续期长,多数病猪转为慢性,康复后(自然康复或治疗后)可复发或多次复发。

3.临诊症状

潜伏期:2 日至2 个月以上,一般为, 12周。

最急性:多见于爆发本病之初,表现急性剧烈腹泻,排便失禁,呈高度脱水状态而迅速死亡。病程12小时到24小时。

急性:病开始多为排软粪或稀粪,随即粪中出现大量粘液和血液(凝块),呈油脂样、蛋清样或胶冻状,粪色为棕色、红色或黑红色不等,病猪迅速消瘦,常转为慢性或死亡。病程12周。

亚急性或慢性:粘液出血性下痢时轻时重,生长发育停滞,常呈恶病质状态。部分康复猪经一定时间可以复发。病程4周以上。

4.剖检变化

主要病变见于大肠,其他组织器官均无特征性病变。早期病变常出现在结肠襻顶部,随病情进一步发展可以蔓延至盲肠、整个结肠和直肠前段。急性病例表现为粘液性、出血性和纤维素性渗出,肉眼可见大肠粘膜充血、肿胀和出血,并有胶胨样附着物,常混有血液和纤维素。严重时,粘膜表面有散在性或弥散性糠麸样或干酪样坏死物覆盖,刮去后露出不规则糜烂出血溃疡面。

5.防控

5.1预防  该病目前无疫苗可以使用,以综合防治为主。引种时加强检疫,做好猪舍及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做好防鼠灭蝇工作。对发病群,及时用药物治疗和实施药物预防。

5.2治疗  常用药物有痢菌净、新霉素、林可霉素、泰乐菌素、杆菌肽等。该病用药治疗后症状已见消失,但易复发,需要坚持按疗程治疗,并和改善饲养管理相结合,方能收到好的效果。

6.常用检测方法

6.1菌体检查  取病猪新鲜粪便或大肠粘膜制成涂片,用姬姆萨、草酸铵结晶紫或复红染色液染色、镜检,高倍镜下每个视野见3个以上具有34个弯曲的较大螺旋体;或将病料制成悬滴或压滴标本用暗视野检查,亦可见到每视野35条蛇形螺旋体,即可初步确认此病。

6.2分离培养  常用棉拭子采集结肠黏液或粪便样品,接种于选择培养基上,进行厌氧培养。常用培养基为酪蛋白胰酶消化大豆琼脂,可在其中加入5%10%马血液或牛血液,以及壮观霉素或多黏菌素,培养温度为3742℃,每隔两天检查一次,当培养基上出现无菌落ß溶血时,即表明可能有本菌生长,应继代分离培养、镜检,一般传24代即可分纯,并做生化试验。

6.3动物试验  用分离的菌株或结肠病料,胃管投服1012周龄的健康幼猪,若50%的感染猪发病,表明该菌株有致病性。

6.4血清学诊断  凝集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以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较好,可作为综合判断的一项指标。

毛首线虫病

1.概述

毛首线虫病,又称鞭毛虫病,是由毛首线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该寄生虫主要寄生在猪的大肠内,对仔猪危害较大,严重感染时可引起仔猪死亡。本病遍及全国,主要危害仔猪,严重时可导致仔猪死亡。

2.病原

毛首线虫的虫体前端呈毛发状,故称毛首线虫。其前部细,后部粗,整个外形又象鞭杆,故又称鞭虫。虫体呈乳白色,明显地分为前、后两部分,头部长而细,内为一串单细胞构成的食道,约占虫体的2/3;尾部短而粗,内为肠道和生殖器官。猪毛首线虫在小猪寄生较多,1.5月龄的猪即可检出虫卵,4月龄的猪虫卵较多,以后逐渐减少,14月龄以上的猪极少感染。夏季感染率高。

3.流行病学

毛首线虫雌虫在盲肠产卵,卵随粪便排出,在体外发育为感染性虫卵,猪吞食感染性虫卵后,第一期幼虫在小肠后部孵出,之后进入盲肠,幼虫便固定在肠粘膜上,约经1个月发育成成虫,成虫寿命为45个月。猪毛首线虫在小猪寄生较多,1.5个月龄的猪即可检出虫卵,4月龄的猪虫卵较多,以后逐渐减少,14月龄以上的猪极少感染。夏季感染率高。在不卫生的猪圈,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4.病理学

病变局限在盲肠和结肠的慢性卡他性肠炎,有时有出血性炎症。严重感染时,盲肠和结肠粘膜有出血性坏死、水肿和溃疡。有时在腹泻的稀粪中混有虫体。

5.临床症状

虫体以纤细的体前部刺入粘膜内,引起盲肠、结肠的慢性卡他性炎症,有时也有出血性炎症。临床上可见到贫血、腹泻或出血性腹泻。严重时病猪消瘦,皮肤失去弹性,结膜苍白,腹泻,有时排出水样血便并有粘液,生长停滞,步态不稳,最后因恶病质而死。仔猪症状严重。

6.诊断

临床上有消化紊乱,轻度贫血,肠炎,以至出血性腹泻时,即可怀疑本病,应进行粪检。死后剖检,见大肠中有虫体,即可确诊。生前诊断主要依靠粪便检查法,当每克粪便中含有6000个虫卵时,即可以认为已患鞭虫病。

7.治疗

羟嘧啶按24毫克/公斤体重拌料一次口服。其它参照猪蛔虫病。

8.防治措施

定期驱虫,特别在流行地区,每年春、秋两季要定期驱虫。其次搞好粪便管理,堆肥发酵。

食道口线虫病(结节虫病)

1.病原

本病是由食道口线虫寄生在猪的结肠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在猪体内寄生的食道口线虫共有3种,分别为有齿食道口线虫、长尾食道口线虫和短尾食道口线虫。本虫的幼虫能在宿主肠壁上形成结节,故本病也称结节虫病。本病虽然感染较为普遍,但虫体的致病力较轻微,严重感染时可引起结肠炎,是目前我国规模化猪场流行的主要线虫病之一。

2.症状及病变

幼虫对大肠壁的机械刺激和毒性物质的作用,可使肠壁上形成粟粒状的结节。初次感染很少发生结节,但经34次感染后,由于宿主产生了组织免疫力,肠壁上可产生大量结节。结节破裂后形成溃疡,引起顽固性肠炎。如结节在浆膜面破裂,可引起腹膜炎;在黏膜面破裂则可形成溃疡,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导致弥漫性大肠炎。患猪表现腹痛、不食、拉稀,日见消瘦和贫血。

成虫的寄生会影响增重和饲料转化。其致病作用只有在高度感染时才会出现,由于虫体对肠壁的机械损伤和毒性物质作用,引起渐进性贫血和虚弱,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3.诊断

用漂浮法检查有无虫卵。虫卵呈椭圆形,卵壳薄,内有胚细胞,但常与红色猪圆线虫卵混淆,须采用粪便培养至第3期幼虫才可鉴别。食道口线虫幼虫短而粗,尾鞘长;而红色猪圆线虫幼虫长而细,尾鞘短。

4.治疗

4.1左旋咪唑  810毫克/公斤体重,一次口服。

4.2硫苯咪唑  510毫克/公斤体重,一次口服。

4.3伊维菌素  0.20.4毫克/公斤体重,一次颈部皮下注射。

4.4阿维菌素  30公斤体重1毫升(1%)颈部皮下注射。

5.防治措施  

本病的预防应注意搞好猪舍和运动场的清洁卫生,保持干燥,及时清理粪便,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避免污染。

 


其他信息
2017海城市基层畜牧农技人员技术能力考试
高效防控配套集成技术
乘“主要畜禽疫病高效防控技术推广 项目“东风助力海城畜牧业发展
主要畜禽疫病高效防控技术推广科普手册
秸秆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网站首页|单位简介|政务公开|政策法规|畜牧科技|公益服务|视频服务|联系我们
海城市畜牧技术服务网 ©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海城人网站
电话:0412-3360763 3360740 邮箱:hc3360763@163.com 辽ICP备15003611号-1

辽公网安备 210381020002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