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畜牧科技畜牧科技

主要畜禽疫病高效防控技术推广科普手册


海城市畜牧技术服务网http://www.hcxmjsw.com/发布时间:2017-07-11 15:27:01

                                                                                                                             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海城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

                                                                                                                              海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写人员

主编:曹  东

副主编:谷志大   顾贵波  赵晓彤 

编写人员:段亚良   魏  澍   薛树山   杨本勇   魏园园郑洪玲   王宏燕   于学武   石  霖  赵凤菊  李清竹  关  淼   陈大君   车立忱   齐德林  孙  静  赵殿国   郑志祥   李  杰





第一章  疫病概述

禽流感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AI)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一种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综合征,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传染病。A型流感病毒是已知感染禽类唯一的正粘病毒。很多种禽都对A型流感病毒易感,其中水禽是这些病毒最大的存储库,但绝大多数分离株对鸡和火鸡是低致病性的。按病原的致病力,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以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

1. 临床症状要点

1.1 禽群突然发病,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死亡率可达50%90%,甚至可达100%

1.2 鸡冠、肉髯、眼睑水肿,鸡冠、肉髯发绀,或呈紫黑色,或见坏死。

1.3 眼结膜发炎,眼、鼻腔有较多浆液性或黏液性或黏脓性分泌物。

1.4 病鸡腿部鳞片有红色或紫黑色出血。

1.5 产蛋量陡降,产蛋率可由80%或90%下降到20%或以下,甚至停产,同时畸形蛋增多。

1.6 有些会出现呼吸啰音、打喷嚏等呼吸道症状;有的还会出现神经症状,共济失调,不能走动和站立。

2.剖检要点

2.1 全身组织器官严重出血 可见腺胃乳头出血、腺胃和肌胃交界处粘膜可见带状出血;消化道粘膜,特别是十二指肠广泛出血;呼吸道粘膜可见充血、出血;心冠脂肪及心内膜出血。

2.2输卵管的中部可见乳白色分泌物或凝块;卵泡充血、出血、萎缩、破裂,有的可见“卵黄性腹膜炎”。

2.3 胰脏沿长轴常有淡黄色斑点和暗红色区域。

2.4 水禽在心内膜还可见灰白色条状坏死。

2.5 急性死亡病例有时病变不明显。

3.病理组织学变化

3.1 脑、皮肤及内脏器官(肝、脾、胰、肺、肾)的出血、充血和坏死。

3.2 脑的病变包括坏死灶、血管周围淋巴细胞管套、神经胶质灶、血管增生和神经元性变化。

3.3 胰腺和心肌组织局灶性坏死。

4.防控措施

目前我国禽流感疫苗主要有H9亚型(SD696株)禽流感灭活疫苗、H5N1亚型禽流感灭活苗、重组禽流感病毒H5亚型二价灭活苗(H5N1RE6+RE7)等。规模禽场按程序免疫,散养禽实行春、秋集中免疫。本病的防控除疫苗接种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避免家禽与野生鸟类和水禽的接触;封闭饲养,防止野鸟进入禽舍;防止水源和饲料被野禽粪便污染;进出车辆消毒;谢绝参观;对禽舍定期消毒、定期灭蚊蝇、鼠;坚持自繁自养;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

5.常用检测技术

血凝抑制试验(HI)和RT-PCR或荧光RT-PCR方法。


新城疫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禽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为特征。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危害养禽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

1.临床症状要点

1.1最急性型 突然发病,常无特征症状而迅速死亡。

1.2急性型 体温高达43℃左右,咳嗽、呼吸困难、有黏液性鼻漏,伸头张口呼吸,发出“咯咯”的喘鸣声或尖锐的叫声。粪便稀薄,呈黄绿或黄白色。

1.3亚急性或慢性型 病鸡翅膀麻痹,跛行,战立不稳,头颈向一侧或向后扭转,常伏地旋转。目前,临床上以慢性鸡新城疫较为多见。

2.剖检要点

2.1气管内有粘液,气管粘膜有程度不同的充血、出血。

2.2嗉囔内充满酸臭的液体。

2.3腺胃乳头有出血点。

2.4肠道多处有出血斑或枣核状溃疡灶,盲肠扁桃体出血肿胀,泄殖腔有点状或条纹状出血。

3.病理变化

3.1病毒侵害心血管系统,造成血液循环高度障碍而引起全身性炎性出血、水肿。在病的后期,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常引起非化脓性脑炎变化,导致神经症状。

3.2消化道病变以腺胃、小肠和盲肠最具特征。腺胃乳头肿胀、出血或溃疡,尤以在与食管肌胃交界处最明显。十二指肠黏膜及小肠黏膜出血或溃疡,有时可见到“岛屿状或枣核状溃疡灶”,表面有黄色或灰绿色纤维素膜覆盖。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和坏死。

3.3呼吸道以卡他性炎症和气管充血、出血为主。鼻道、喉、气管中有浆液性或卡他性渗出物。弱毒株感染、慢性或非典型性病例可见到气囊炎,囊壁增厚,有卡他性或干酪样渗出。

3.4产蛋鸡常有卵黄泄漏到腹腔形成卵黄性腹膜炎,卵巢滤泡松软变性,其他生殖器官出血或褪色。

4.防控措施

该病的防制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NDV强毒进入鸡群;二是免疫接种,提高禽群的特异免疫力。雏鸡710日龄,用L株活疫苗或clone 30VH疫苗等首免,2周后二免。紧急接种时可采用I 系或clone 83等肌肉注射(出口禽禁用)。免疫试验表明,弱毒活苗与油乳剂灭活疫苗配合应用效果较佳。

5.常用检测技术

血凝抑制试验(HI)和RT-PCR或荧光RT-PCR方法

禽白血病

禽白血病(Avian leukemiaAL)由禽C型反转录病毒群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主要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次是成红细胞性白血病、成髓细胞性白血病。此外还可引起骨髓细胞瘤、结缔组织瘤、上皮肿瘤、内皮肿瘤等。大多数肿瘤侵害造血系统,少数侵害其他组织。禽白血病病毒可分为多种亚群,其中自然感染鸡群的为ABCDEJ 6个亚群,目前A/B亚群、J亚群ALV在中国均存在普遍感染,尤其是致病力较强的J亚群ALV肿瘤发病率较高。

1.临床症状要点

1.1病鸡无特异的临床症状。

1.2部分患有肿瘤的鸡可见鸡冠苍白、皱缩,间或发绀,食欲不振、消瘦和衰弱也很常见。

1.3腹部增大,可触摸到肿大的肝、肾、法氏囊,肝脏比正常增大几倍是本病的主要特征。

1.4蛋鸡和种鸡的产蛋性能可受到严重影响,产蛋率下降,性成熟迟,鸡蛋小,蛋壳薄,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肉鸡生长速度也受影响。

2.剖检要点

2.1肝、脾、肾、卵巢和法氏囊等器官有淋巴瘤,病变呈白色到灰白色,有弥漫性或局灶性。

2.2血液凝固不全,皮下毛囊部或广泛出血。

3.病理变化

3.1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肿瘤主要发生于肝、脾、肾、法氏囊,也可侵害心肌、性腺、骨髓、肠系膜和肺。肿瘤呈结节形或弥漫形,灰白色到淡黄白色,大小不一,切面均匀一致,很少有坏死灶。组织学检查,所有肿瘤组织都是灶性和多中心性的,由成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组成,全部处于原始发育阶段。

3.2成红细胞性白血病 表现全身性贫血,皮下、肌肉和内脏有点状出血。增生型的,特征性肉眼病变是肝、脾、肾弥漫性肿大,呈樱桃红色到暗红色,有的剖面可见灰白色肿瘤结节。贫血型病鸡的内脏常萎缩,尤以脾为甚,骨髓色淡呈胶冻样。检查外周血液,红细胞显著减少,血红蛋白量下降。增生型病鸡出现大量的成红细胞,约占全部红细胞的90%95%

3.3成髓细胞性白血病 骨髓坚实,呈红灰色至灰色。在肝脏偶然也见于其他内脏发生灰色弥散性肿瘤环节。组织学检查见大量成髓细胞于血管内外积聚。外周血液中常出现大量的成髓细胞,其总数可占全部血组织的75%

4.防控措施

本病有垂直传播的特性,水平传播占次要地位,先天感染的免疫耐受鸡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所以疫苗免疫对防制的意义不大,目前也没有可用的疫苗。减少鸡群的感染率和建立无白血病的种鸡群是防制本病最有效的措施。

5.常用检测技术

A、B亚群和J亚群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P27抗原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和病毒分离检测。

鸡白痢

鸡白痢(Pullorum diseasePD)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Salmonella pullorum) 引起的禽的传染病,该病在禽群中常见、多发,它既可以垂直传播,也可以水平传播。雏鸡临床上多表现为急性全身性感染,可造成大批死亡;成鸡常见局部与慢性感染,主要引起生产性能下降并影响蛋的品质。

1.临床症状要点

1.1病雏精神萎顿,缩头,翅下垂。

1.2拉白色浆糊状稀粪,肛门常被粪便粘住,排粪时发出“吱、吱”叫声。

1.3成鸡多为隐性带菌,只有严重时可见贫血和下痢,母鸡产蛋量明显减少。

2.剖检要点

2.1死雏消瘦贫血,肝、脾、肺及心肌上有灰白色坏死小点或小结节。

2.2肠道内充满粘液,盲肠内有干酪样凝块;胆囊扩张,卵黄吸收不良等。

2.3成年鸡肝、脾肿大有坏死灶,心包炎。

2.4母鸡常见卵巢萎缩,卵子变形、变色,有的卵子停留于输卵管或由输卵管倒行坠入腹腔而引起卵黄性腹膜炎。

2.5公鸡则见睾丸萎缩,实质有小坏死灶,输精管扩张,内有渗出液而被堵塞。

3.病理变化

3.1早期死亡的病雏,无明显病变。

3.2病程稍长的病雏,剖检在肺、肝可见到灰白色、灰黄色的坏死点或结节,有的在心肌上有米粒大的灰褐色或灰白色特异性坏死结节,还有的病雏在肌胃、盲肠中有灰白色干酪样嵌塞肠腔,这是鸡白痢的一种特征性病变。脾有时充血肿大,肾肿大充血或出血,输尿管内充满尿酸盐。

4.防控措施

防制鸡白痢病的原则是杜绝病原菌的传入,清除群内带菌鸡,同时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和隔离制度。对种鸡应采取严格的鸡白痢净化措施,建立无白痢鸡群。

5.常用检测技术

全血平板凝集实验、血清平板凝集实验。

猪瘟

1.病原

猪瘟病毒(HCV)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一个成员,为单股线状RNA,长12.3kb。猪瘟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但存活的时间部分取决于含毒的介质。血液中的病毒在5660min可被灭活,6010min可使其完全丧失致病力。脱纤血中的病毒在6830min尚不能灭火。病毒在冻肉及其制品中可以存活6个月之久。在粪便中20℃可存活2周,4℃可存活6周以上。病毒对乙醚、氯仿和去氧胆酸盐等脂溶剂敏感。病毒在PH 510条件下稳定,过酸或过碱能使病毒失活,氢氧化钠、漂白粉等溶液中很快失活,2%的氢氧化钠仍是最合适的消毒剂。

2.临床症状

2.1急性型  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4042℃之间,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指压不退色,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

2.2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一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

2.3温和型  又称非典型,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3.剖检症状

全身皮肤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多汁、充血、出血、外表呈现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状,肾脏色淡,皮质有针尖至小米状的出血点,脾脏有梗死灶,以边缘多见,呈黑色小紫块,喉头粘膜及扁桃体出血。膀胱粘膜有散在的出血点。胃、肠粘膜呈卡他性炎症。大肠的回盲瓣处形成纽扣状溃疡,坏死性肠炎。断奶病猪钙磷代谢扰乱,可见肋骨末端和软骨组织变界处,因骨化障碍而形成的黄色骨化线。

4.防控

4.1主要是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  做好猪瘟的预防注射工作是防止猪瘟发生的关键措施。每年采取定期注射和经常补针相结合的办法,给大小猪进行疫苗免疫。

4.2实行自繁自养的办法  若需要从外地购买种猪,运回后还须隔离饲养半个月左右,并进行疫苗注射,方可混群饲养。

4.3政府相关部要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  杜绝病猪在集市出售和收购、运输、传播疾病。生猪交易市场、猪库、屠宰场等猪只集中场所,特别应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及检疫措施。

4.4改善饲养管理  改善饲养管理,搞好圈舍、环境卫生及消毒工作。

4.5发生猪瘟时的紧急措施  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猪瘟,及时确诊,及时采取措施,对控制和消灭猪瘟,减少经济损失有重要意义。病猪及可疑猪,立即隔离饲养。特别是贵重的种猪,在备有抗猪瘟血清的单位,可用于治疗,必要时,在兽医监督下进行屠宰和处理。对发病猪及附近尚未发病的猪只,立即全部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注射(计量可加大),可有效地制止新的病猪出现,缩短流失过程,减少部分损失。发病猪、运动场、饲养管理用具,用2%热碱水或草木灰水等进行消毒。粪、尿及垫草等污物,堆积发酵后作肥料利用。死猪深埋或销毁;急宰病猪的肉,可根据当地条件,同有关人员商定处理办法,不能因吃病猪肉而传播疾病。

5.常用检测方法

5.1猪瘟病毒抗原的快速检测对于猪瘟的诊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目前快速、敏感的检测方法是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扁桃体组织。扁桃体猪瘟病毒抗原可早在感染后2d检测到。淋巴结、脾脏以及胰腺均可作为病毒早期检测的组织样品。

5.2猪瘟病毒基因组检测  一般来说套式RT-PCR方法是检测猪瘟病毒更敏感的方法,但其缺点是比较费时,不适用于大量样品的检测。荧光RT-PCR方法可检测出仔猪血样中感染了中等毒力或高等毒力的猪瘟病毒,其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方法,并且简化了试验程序,减少了污染的风险,还可进行大量样品的检测。

5.3抗体检测  最常用的猪瘟病毒抗体的检测方法多以病毒中和试验为基础。目前已建立数个特异的检测血清抗体ELlSA方法,包括检测针对粗蛋白、特异结构蛋白如E2E rns以及非结构蛋白NS3抗体的方法。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CSFV E2 ELISA,其敏感性与VNT相比为9099%,特异性为99%

猪流行性腹泻

1.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oea virus, PEDV)为冠状病毒属第一群成员,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正股单链RNA,大小约为28kb,编码4个结构蛋白(纤突糖蛋白S、嵌膜蛋白E、糖基化膜蛋白M和核衣壳蛋白N)和3个非结构蛋白(复制酶1a1bRep1a/1b)及ORF3)。基因组结构为5-Rep1a/1b-S-ORF3-E-M-N-3’。病毒粒子呈多形的环状,具有一个电子密集的核心,外有囊膜,囊膜上有棒状和环状相连的花瓣状纤突,呈放射状分布于核心四周。PEDV对光照、乙醚和氯仿敏感,蔗糖沉降密度为1.18g/ml。该病毒的细胞适应株在≥60℃,30min丧失感染性,但在50℃时却相对稳定;在4℃,pH5.09.037℃,pH6.57.5时稳定存在;对家兔、猪、鼠、犬等多种动物的红细胞均不具有凝集特性。

2.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58天,人工感染潜伏期824小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或者在腹泻之间有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食和吃奶后。症状随着年龄的大小而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明显。1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d,呈现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最高的死亡率达100%。断奶猪、母猪常呈现精神萎顿、厌食和持续腹泻(约1周),然后逐渐恢复正常;少数猪恢复后发育不良。

3.剖检变化

眼观变化见于小肠,小肠肠管扩张,内充满黄色液体,肠壁菲薄,肠管扩增呈透明状,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4.常用检测方法

电镜或免疫电镜、免疫荧光、RT-PCR及实时荧光RT-PCR

猪传染性胃肠炎

1.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of swine virus, TGEV)也为冠状病毒属第一群成员,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正股单链RNA,大小为28.6kb,分7个区,编码4个结构蛋白和3个非结构蛋白,基本上与PEDV类似,基因组结构为5-ORF1a-ORF1b-S(ORF2)-ORF3a-ORF3b-sM(ORF4)-M(ORF5) -N(ORF6)- ORF7-3’。病毒粒子呈多形的环状,内有一个电子透明或没有特征的核心,内部为由RNAN蛋白组成的核芯,外有囊膜,囊膜上有花瓣状纤突。该病毒在冷冻条件下相当稳定,-20℃可保存6个月以上;对光照和高温敏感;对紫外线、乙醚、氯仿及去氧胆酸钠敏感;在pH4.09.0时稳定;对多种红细胞也不具备凝集特性。

2.临床症状

潜伏期很短,一般为1518小时,有的可延长23天。仔猪突然发病,首先呕吐,继而发生频繁水样腹泻,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快。病猪极度口渴、明显脱水,日龄越小,病程越短、病死率越高。10日龄以内仔猪多在27天死亡。断奶猪、育肥猪和母猪的症状不一,通常只有1天至数天出现食欲不振或废绝。个别猪呕吐,出现喷射状水样腹泻,58天腹泻停止而康复,极少死亡。但也有哺乳母猪与发病仔猪接触,而本身无症状可见。

3.剖检变化

大多数尸体脱水明显。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出血。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肠壁菲薄,肠管扩增呈透明状,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4.常用检测方法

电镜或免疫电镜、免疫荧光、RT-PCR及实时荧光RT-PCR

A群轮状病毒病

1.病原

A群轮状病毒(Porcine rotivirus, PRV-A)属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成员,基因组为分节段的双股RNA,由11个节段组成,编码6种结构蛋白(VP1VP2VP3VP4VP6VP7)和5种非结构蛋白(Nsp1Nsp5)。该病毒分为ABCDEF 6个群,其中A群为典型RV,分为A IA II两个亚群,是引起动物腹泻最常见的RV。病毒粒子略呈球状,20面体对称,外为双层衣壳,中央为电子密集的六角形核心,周围有一电子透明层,壳粒由此向外呈放射状排列,构成内衣壳,外周为一层光滑薄膜,构成外衣壳,RV因其形似车轮而得名。RV对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对乙醚、氯仿不敏感;在PH3.09.0稳定;在粪便中60℃可存活30min,在1820℃的粪便和乳汁中,能存活79个月;70%酒精和1%次氯酸盐消毒效果较好。

2.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224小时。常地方性流行。初期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愿走动,有些吃奶后发生呕吐,继而腹泻,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为水样或糊状。症状的轻重决定于发病的日龄、免疫状态和环境条件,缺乏母源抗体保护的生后几天的仔猪症状最重,环境温度下降或继发大肠杆菌病时,常使症状加重,病死率增高。通常1021日龄仔猪的症状较轻,腹泻数日即可康复,38周龄仔猪症状更轻,成年猪为隐性感染。

3.剖检变化

病理变化病变主要在消化道,胃壁弛缓,充满凝乳块和乳汁,肠管变薄,小肠壁薄呈半透明,内容物为液体,呈灰黄色或灰黑色,小肠绒毛缩短,有时小肠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4.常用检测方法

电镜或免疫电镜、免疫荧光、RT-PCR及实时荧光RT-PCR

猪魏氏梭菌病

魏氏梭菌现称为产气夹膜梭菌,属典型的条件性致病菌,可出现在人畜粪便、土壤、水、和尘埃中,该菌可引发地区性流行病,对畜牧业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每年都有大量的动物因不同类型魏氏梭菌感染而死亡,如牛肠炎、仔猪坏死性肠炎、兔子肠炎等。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发生家畜猝死症与该菌有关,发病急、病程短、无任何前期症状而突然死亡,而且死亡率极高。

1.病原学

本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及酶类。根据魏氏梭菌所合成分泌的主要致病毒素类型,可以将其分为ABCDE型,其中A型能够感染到人,形成气肿疽,死亡率不一,BCD型特别与动物的肠道感染关系密切。

本菌为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单在或成双排列,短链较少,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机体里或含血液的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无芽孢。在自然界中以芽孢形式存在,芽孢为卵圆形,比菌体宽,位于中央或近端。革兰氏阳性,在陈旧培养物中为阴性。

本菌为不严格厌氧菌,微厌氧时即可生长,但在厌氧条件下,生长繁殖良好。对营养要求不严,在各种普通培养基上均易生长。部分菌可使牛肉块变成为粉红色。在葡萄糖血琼脂上的菌落特征:圆形、光滑、隆起、淡黄色、直径24mm、有的形成圆盘形,边缘成锯齿状。多次传代后,表面有辐射状条纹的“勋章”样且菌落周围有棕色溶血区。有时为双环溶血,内环透明,外环淡绿色。在牛乳培养基中分解糖类,反应非常剧烈,称为“汹涌发酵”,即接种培养810小时后牛乳被酸凝,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凝块变多孔的海绵状,严重时被冲成数段甚至喷出试管外。

2.流行病学

在我国的四川、江苏、吉林、安徽、河南、山东、福建、陕西等省广泛流行过,A型为主要病原菌,其它因素协同作用。本病多数在秋末冬初尤其在气候变化异常,阴雨潮湿的条件下流行且本病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仔猪和种猪发生率高于育肥猪,仔猪可暴发流行,常见于13日龄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发病率要减少,常整窝发病,病死率为20%70%。种猪和育肥猪呈零星散发,多发于90180日龄,种猪和成猪很多病例临床表现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如救治不及时很快死亡,也有不见任何先兆症状突然死亡。猪场一旦发生本病不易清除。

牛以零星散发为主,多发于7月龄至4岁龄,孕母牛发病率高。

3.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到3940.5℃,呼吸6080/分钟,脉搏9011/分钟。病程短、死亡快、发病后一般在几分钟、几十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腹部臌胀明显,耳尖,蹄部,鼻唇部发绀,食欲减少,废绝,精神沉郁。表现神经症状,乱冲乱撞,转圈,倒地,口流白沫或红色泡沫,四肢划动,全身肌肉颤抖,抽搐,怪叫,呻吟。呼吸困难。也有不具任何先兆症状者突然死亡。粪便呈深绿色或褐色。有时见有血便,并有特殊恶臭味,污染肛门周围、后肢、尾部皮毛。仔猪表现为红色下痢,与大肠杆菌合并感染时拉黄色、黄红色、土灰色稀粪,脱水消瘦,部分猪呕吐,体质弱。

4.剖检病变

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出血,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变水肿多汁。胸腹腔积液且呈黄色。心肌变软变薄,心肌表面有树枝状充血,心包积液,心内外膜、心耳充血。以肠道出血为特征,尤以空肠段最为显著,肠腔充气,特别是小肠臌气,肠壁松弛,使肠粘膜变得薄而透明,浆膜有出血斑,空肠与回肠充满胶冻状液体,部分粘膜坏死形成溃疡,盲肠粘膜有出血斑点,内有稀粪且有气体。胃充满内容物及气体,胃粘膜脱落,胃浆粘膜血管充血。肝肿大,质脆易碎,病程长者呈土黄色,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肿大23倍,甚至肿大破裂,周边也有出血点。肾淤血,有的有白斑。肺充血,出血,气管环充血,且气管或支气管中常带有白色或红色泡沫,有些病例生前咯血。

5.实验室诊断

采集病死猪的空肠,回肠,盲肠,肠粘膜以及心血、肝脏病变组织。直接涂片瑞氏染色,多量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有荚膜,部分菌体中央或近端有芽孢,芽孢小于菌体横径。将被检材料接种肉肝汤培养基及牛乳培养基,置37℃温箱厌氧培养经68小时,肉肝汤变得混浊并产生大量气体,牛乳培养基中牛乳凝团成多孔的海绵状凝块即“汹涌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果糖均产酸产气,不能发酵甘露醇。

6.防治

以防制为重点。采用本地分离的菌株经甲醛灭活后,加Al(OH)3制成灭活菌,对受威胁猪进行紧急接种,或采用多价疫苗注射,在疫情严重的疫点预防注射后1个月,加强免疫注射,免疫效果更好。

对怀孕母猪用C型魏氏梭菌福尔马林氢氧化铝类毒素,在临产前一个月肌肉注射5ml,两周后再注射8ml,使母猪产生免疫,仔猪出生后吮吸母猪初乳可获得被动免疫,也是预防本病有效方法。接生前母猪奶头清洗消毒,可明显减少本病发生与传播,胎衣、尸体进行无害处理。

对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用平时不常用的药物)。首先用高效药物混饲作基础治疗,对有明显症状者静脉注射甲硝唑水溶液可收到明显效果(怀孕母猪会强烈引起平滑肌收缩,导致流产)。

加强饲养管理,科学配方饲料。猪舍及周围环境采用二氧化氯等消毒。

发现疫情立即封锁,处理病畜,严禁尸体乱扔。烧毁垃圾、彻底消毒可完全控制本病的流行。

7.鉴别诊断

大肠杆菌病:其症状与仔猪的黄白痢的症状相似。但剖检魏氏梭菌病肠道有明显的出血且空肠段臌气明显,浆膜层有气泡,淋巴结出血,肾针尖状出血,脑膜出血严重。

炭疽病:两种病腹胀明显,呈急性过程。但炭疽常有天然孔流出暗红色粘稠象煤焦油血液,血液凝固不良。皮下呈黄色或红色胶冻样浸润。另外可以进行细菌学检查,炭疽杆菌革兰氏阳性、有荚膜、无鞭毛,在动物体内呈“竹节状”排列。在普通培养基上,菌落呈典型的“卷发状”。

肉毒梭菌中毒症:两种病的临床相似点,突然发病、急性死亡。但魏氏梭菌病腹胀明显。肉毒梭菌中毒症病,曾有饲喂腐败下脚料史。膘情越好吃得越饱的猪中毒越深

氟乙酰胺中毒:两病均引起猪“暴死症”,氟乙酰胺中毒病有误食灭鼠毒饵病史,或被人所害,投毒所为,猪发疯,然后痉挛死亡,发作快,试用解氟灵能控制病情,且死后无腹部臌气。


其他信息
2017海城市基层畜牧农技人员技术能力考试
高效防控配套集成技术
疫病概述续
乘“主要畜禽疫病高效防控技术推广 项目“东风助力海城畜牧业发展
秸秆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网站首页|单位简介|政务公开|政策法规|畜牧科技|公益服务|视频服务|联系我们
海城市畜牧技术服务网 ©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海城人网站
电话:0412-3360763 3360740 邮箱:hc3360763@163.com 辽ICP备15003611号-1

辽公网安备 21038102000227号